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復發風險有數計 知己知彼 及早籌備治療計劃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其中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最常見的一種。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佔非何傑金氏淋巴癌30-40%,即香港每年可多達400宗新症。此病病程進展甚快,有機會在頸部、腋下、鼠蹊部等較容易摸得到的淋巴結位置迅速長出腫塊,或在身體其他器官的淋巴組織急速增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生長速度較急速的淋巴癌,臨床上曾有患者的淋巴結可在一至兩星期内脹大一倍。由於此病可迅速惡化,所以如出現可疑病徵,應該盡快求診。」 🌈約四成患者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出現復發 現時,DLBCL的標準一線治療是抗CD20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治療組合。此治療組合約於20 年前出現,它的治癒率甚高,但仍有高達四成患者出現復發或對現行標準治療無效。馬承恩醫生表示:「大部份DLBCL復發個案發生於確診後首兩年,通常會在原發淋巴結位置復發,而復發後,病人需接受自身骨髓移植、化療或其他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 🌈國際預後指數協助識別較高風險患者 雖然現時的標準一線治療治愈率很高,然而,仍有約四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出現復發3。隨著不同治療方案的發展, 患者可透過國際預後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 掌握個人的復發風險。在一線治療黃金期,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IPI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血清LDH濃度、患者活動能力評分、淋巴結外受影響部位的數目進行計算。馬承恩醫生補充:「如果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屬於晚期、血清LDH濃度較高、活動能力較差、較多淋巴結以外的部位受腫瘤影響,IPI指數便會較高。換言之,復發風險也會較高。」 🌈新希望的一線DLBCL治療選擇 對於具有高復發風險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越有需要於剛確診後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選擇可減低復發風險及增加治癒機會的治療方案。目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除了標準一線治療外,還有雙標靶治療組合可以供患者選擇。 雙標靶治療組合是以抗CD20標靶藥物及化療為主,結合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DC是結合CD79b的抗體和化療於一體的藥物,可以識別B淋巴細胞上獨有的蛋白- CD79B抗原,可以準確找出並進入癌細胞,然後直接在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4],[5]。雙標靶治療組合已經獲得國際治療指引NCCN 及NICE建議作為一線治療,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認可,並在香港註冊使用。 🌈醫生寄語 總的來說,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不要灰心!現在已經有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對於患者來說,關鍵是要及早發現疾病,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素。 …
把「追蹤導彈」加入一線治療 正面對付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把「追蹤導彈」加入一線治療 正面對付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可在數月內急速惡化 我們的淋巴系統有不同類型的淋巴細胞,由惡性淋巴細胞衍生出來的淋巴癌也種類繁多 例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它是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non-Hodgkin lymphoma,NHL)當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本港每年大概有300-400宗新症。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李華醫生指出,DLBCL屬於高惡性高侵襲型的淋巴癌,部份DLBCL患者的病情可在短短數個月內急速惡化。 高達四成患者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復發 目前,剛確診的DLBCL患者接受的標準治療是抗CD20標靶藥物加化療的治療組合,此一線治療方案已沿用了約二十年,亦有較高的治癒率。話雖如此,在完成一線化療組合之後,仍有約四成的病人會再度患上抗藥性或復發性的DLBCL,尤其是患者的年齡較大、多個淋巴結以外的組織受癌細胞影響、血液內乳酸脫氫酶(LDH)濃度較高的、第三或第四期患者、或ECOG評分較高,他們出現復發的機會也較高。 加入追蹤導彈「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組成新一線治療選項 醫學界一直努力不懈研究新的治療方案,希望可減低DLBCL患者面對復發風險。近年,醫學界嘗試在原來的標準治療上,加入「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一線治療新突破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一線治療新突破 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組合 助精準消滅癌細胞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生長急速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其中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它可導致淋巴結腫脹,例如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常見淋巴結結集的位置出現腫塊,也可在體內任何淋巴器官發生,造成疼痛。此外,夜間盜汗、無故消瘦等都是病徵之一。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生長速度較急速的淋巴癌,臨床上曾有患者的淋巴結可在一至兩星期内脹大一倍。由於此病可迅速惡化,所以如出現可疑病徵,應該盡快求診。」 了解風險因素 以治癒及減少復發為治療目標 醫生會為可疑患者進行正電子掃描(PET Scan),去準確了解身體受癌細胞影響的範圍,並決定抽取組織進行活檢的位置,以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確診後,醫生還會進行其他檢查,包括替患者病情分期及計算患者的國際預後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以便評估患者的病情;也會視乎情況替部份患者安排BCL-2、BCL-6及MYC基因突變檢測。馬承恩醫生補充:「倘若患者病情屬於較後期、IPI指數較高或帶有多個基因突變,均顯示患者的病情較惡,復發機會較高。」 事實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癒率甚高,卻仍有多達四成患者在完成一線治療後出現復發。馬承恩醫生指出,復發患者可再接受其他治療控制病情,例如使用化療或自身骨髓移植,但它們的毒性較高,且後線治療一般預後較差,故此如何減少復發機會也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目標。 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 (ADC)瞄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過往,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藥物,以標靶藥物及化療為主,近年有其他針對淋巴癌的藥物出現,包括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
「家支援Support+」應用程式,為在家護養的你增添多一份力量
為了能繼續支援社區內的晚期癌症病人和家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科籌備了應用程式「家支援Support+」, …
抗癌不獨行 聖雅各福群會助病者有其藥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是本港十大癌症之一,每年有逾1,000宗新個案,以B細胞淋巴癌佔多,最常見的類型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及 …
當淋巴癌患者遇上COVID-19怎麼辦?
當淋巴癌患者遇上COVID-19怎麼辦?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助您抗疫解疑難! 第5波2019冠狀病毒病來勢洶洶,究竟患癌應否打疫苗? …
資助減負擔 藥費無需愁 公私營藥物資助計劃全面觀
萬一不幸患癌,面對病痛和未知,難免會焦慮不安。即使能收拾心情,積極展開治療,也不得不苦惱如何負擔未來的醫療費用。 …
淋巴癌|抗標靶藥對準瀰漫性大細胞淋巴癌
香港常見的淋巴癌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Lymphoma) …
藥劑師話你知:治療淋巴癌之餘,如何應對副作用?
淋巴癌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後者又有細分多種類型,最常見就有濾泡性淋巴癌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周睿博士早前就在同路人同盟主辦的網上分享會,介紹針對淋巴癌的治療方案,乃至其副作用和處理方法,不如我們一齊了解一下。 放射治療 (電療) 當體內的淋巴結同時出現兩個淋巴癌時,就可以利用放射性治療的方法,以高能量射線來破壞癌細胞,把淋巴瘤縮細,令進行手術時更易切除,治癒機會也越大。 原理: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以縮小腫瘤或減輕腫瘤引致的痛楚。 副作用:使用電療的方法來處理淋巴瘤的副作用通常與治療位置有關,例如: ● 受照射的皮膚會看似被陽光灼傷,照射位置如靠近頭、頸、胸會出現吞嚥困難;如靠近腸道則可能伴隨噁心 ● 如電療位置較大就會因血球數量下降,而使身體虛弱、容易受感染、失血、瘀傷。 不過,總的而言,這些症狀與淋巴癌化療的副作用相比較輕微,而且它們一般會隨著電療結束而改善。 化學治療 (化療) 化療是治療淋巴瘤的方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雖然病人或會有頭髮脫落、作噁不適等副作用,但化療藥物能安全並有效地將淋巴癌細胞縮細,因此能提升病人的治癒機會。 原理:抗癌藥物經口服或靜脈注射進入病人身體後,會走遍全身,因此毒性影響範圍相對較大。化療的關鍵是其足以殺死癌細胞的毒素,但這些毒素也會攻擊體內其他健康細胞,尤其是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如毛囊細胞、口腔組織等等,亦會使血球數量下降。 副作用:淋巴癌患者在接受化療期間可能會有脫髮、口腔潰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但這些症狀大多會在療程結束後消退。不過,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藥劑師、護士,在過程中會監察病人情況。若副作用實在太嚴重,便會調低用藥劑量或暫停療程,亦會因應情況為病人另外處方可減輕副作用的藥物,紓緩不適。 此外,體內白血球過低亦會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淋巴癌患者在化療期間需要份外留神,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 注意個人衛生,如多洗手、戴口罩; 避免到人多的場所; …
防守之計在於「營」:食得有營,你有得揀
防守之計在於「營」:食得有營,你有得揀 淋巴癌病人經過不同的治療後,可能會因出現副作用,例如噁心、口腔潰瘍等等而食欲不振,平日愛吃的食物不再使你食指大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