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復發風險有數計 知己知彼 及早籌備治療計劃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復發風險有數計 知己知彼 及早籌備治療計劃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其中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最常見的一種。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佔非何傑金氏淋巴癌30-40%,即香港每年可多達400宗新症。此病病程進展甚快,有機會在頸部、腋下、鼠蹊部等較容易摸得到的淋巴結位置迅速長出腫塊,或在身體其他器官的淋巴組織急速增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醫生指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生長速度較急速的淋巴癌,臨床上曾有患者的淋巴結可在一至兩星期内脹大一倍。由於此病可迅速惡化,所以如出現可疑病徵,應該盡快求診。」
🌈約四成患者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出現復發
現時,DLBCL的標準一線治療是抗CD20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治療組合。此治療組合約於20 年前出現,它的治癒率甚高,但仍有高達四成患者出現復發或對現行標準治療無效。馬承恩醫生表示:「大部份DLBCL復發個案發生於確診後首兩年,通常會在原發淋巴結位置復發,而復發後,病人需接受自身骨髓移植、化療或其他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
🌈國際預後指數協助識別較高風險患者
雖然現時的標準一線治療治愈率很高,然而,仍有約四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對標準治療無效或出現復發3。隨著不同治療方案的發展, 患者可透過國際預後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 掌握個人的復發風險。在一線治療黃金期,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IPI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血清LDH濃度、患者活動能力評分、淋巴結外受影響部位的數目進行計算。馬承恩醫生補充:「如果患者年齡較大、病情屬於晚期、血清LDH濃度較高、活動能力較差、較多淋巴結以外的部位受腫瘤影響,IPI指數便會較高。換言之,復發風險也會較高。」
🌈新希望的一線DLBCL治療選擇
對於具有高復發風險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越有需要於剛確診後把握治療黃金時間,選擇可減低復發風險及增加治癒機會的治療方案。目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除了標準一線治療外,還有雙標靶治療組合可以供患者選擇。
雙標靶治療組合是以抗CD20標靶藥物及化療為主,結合抗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DC是結合CD79b的抗體和化療於一體的藥物,可以識別B淋巴細胞上獨有的蛋白- CD79B抗原,可以準確找出並進入癌細胞,然後直接在細胞內釋放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4],[5]。雙標靶治療組合已經獲得國際治療指引NCCN 及NICE建議作為一線治療,也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認可,並在香港註冊使用。
🌈醫生寄語
總的來說,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不要灰心!現在已經有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對於患者來說,關鍵是要及早發現疾病,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以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素。
醫學資訊由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提供
M-HK-00001264 Valid until 30/05/2025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延伸閱讀
- 「多元新態度」抗癌關懷計劃 – 剛確診的DLBCL及B細胞淋巴癌患者免費提供多方位支援,克服治療到康復路上的困難,增加抗癌信心: https://bit.ly/DLBCLprogram_intro
- 治療小貼士: https://lymphoma.hk/healing-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