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成因 淋巴癌成因 全球每年逾50萬新症1 病理學上將淋巴癌分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和「何傑金氏淋巴癌」,約九成個案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1。2020年,全球確診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個案約有544,352宗,而亞洲地區的個案佔全球數字的44.3%。 香港10大癌殺手之一2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在2019年,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有逾1,000宗新個案2,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 甚麼是淋巴癌? 在說明淋巴癌(又稱淋巴瘤)的成因前,您需要先了解淋巴系統的功能。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輸送淋巴細胞至身體各部位,保護身體抵抗感染3。當淋巴系統內的淋巴細胞出現異常,例如分裂生長過快或惡性病變,便會不斷增生,形成腫瘤4。 淋巴系統主要由稱為淋巴球的白血球細胞組成,而淋巴球主要分為2類4:淋巴系統主要由稱為淋巴球的白血球細胞組成,而淋巴球主要分為2類4: B細胞 細胞負責製造抗體,保護身體免受病菌(細菌和病毒)侵襲。 T細胞/NK細胞 T細胞/NK細胞分為多種,部分T細胞/NK細胞會攻擊身體內的病菌和異常細胞,而另一些T細胞/NK細胞則負責提升或減弱其他免疫細胞的活動。 淋巴癌有哪些風險及致病因素5? 年齡 性別 家族病史 接觸某些化學物和藥物 接觸輻射 免疫功能低下 年齡 年齡是一個較重要的成因,大部分患者都在60歲或之後才發病。不過部分淋巴癌卻在年輕人身上較常見。 性別 一般來說,男性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風險較高。不過部分類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卻較常見於女性,但原因未明。 家族病史 如果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患有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您有較高風險同樣患上此症。 接觸某些化學物和藥物 部分治療其他癌症的化療藥物可能增加多年後患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風險。例如接受過何傑金氏淋巴癌治療的患者會有較高風險於將來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不過醫學界還未確定導致此現象的原因是源於疾病本身抑或是受治療影響。 接觸輻射 研究顯示,原子彈爆炸和核反應堆意外的生還者有較高風險患上各種癌症,包括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白血病和甲狀腺癌。曾以放射治療醫治其他癌症(如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患者於將來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風險會輕微提高,如同時接受放射治療和化療,則風險更高。 免疫功能低下 這幾類人士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風險較高。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需服用免疫抑制劑去預防排斥反應愛滋病患者曾受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HTLV-1),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BV),人類皰疹病毒第八型(HHV-8)感染的人士先天免疫功能缺憾的兒童 這6個因素都可能增加患上淋巴癌的風險,不過就算沒有符合以上可能引致此病的因素,亦不代表您不會患上淋巴癌。不論年齡或性別,每個人都應該在出現任何病徵時盡快諮詢醫生。愈早確診並接受合適的治療,痊癒機會就愈高。另外身體狀況亦會影響治療的選擇,詳情可向醫護人員查詢。 及早知曉,積極治療,笑臉依然 淋巴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且初期病徵不明顯,容易被人忽視,因此又稱為「沉默殺手」,可幸的是只要獲得適當治療,早期慢性淋巴癌患者的痊癒機會仍高達9成6,各種治療亦可幫助患者改善疾病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所以就帶著樂觀笑容積極走過抗癌路吧!